(一)孔子——中华民族的太阳
2019-09-26 09:35:2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“中国人把道德带到了完美的境地,而这是一切知识中的头

等知识。”

——伏尔泰:《历史哲学》

孔子是人类阶级社会的旗帜。

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太阳。

孔子敬慕老子:“至于龙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

邪!”(《史记·老庄申韩列传》)

老子一派的隐者接舆感叹孔子的命运多舛:“凤兮,凤兮,何德之衰?”(《论

语·微子》)

郭沫若作《凤凰涅槃》,把中华民族喻为凤凰。

龙邪!凤兮!

老子犹龙;“龙”之腾跃,鼓舞炎黄子孙。

孔子似凤;“凤”之清鸣,激励中华民族。

龙凤竞翔,对立同一。“炎黄子孙”抽象了整个人类;“中华民族”则囊括三代

以降阶级社会的中国。老、孔合璧,牢牢地立基于人类文明的本质诉求而打造出形

态特异的中华文化。

这个“形态”原不必蜷伏于西方文化形态之下,为自己戴上“哲学”之冠;而

“东方文化”足可与“西方文化”并驾齐驱,自名于人类文明之流,独立于世界文

化之林。

《论衡·龙虚篇》载孔子语:“龙食于清游于清”;孔子说自己:“食于清游于

浊”。一语中的!孔子学说以原始公有观念的内在崇高,却大行于混浊纷乱的私有

制社会。

如果说,老子学说崇奉“清”之抽象,以破为主,破中有立,即否定私有制和

私有观念,高擎起人类大同的社会理想;那么,孔子学说则正视“浊”之现实,以

立为主,立中有破,借“周礼”之形,建立以“仁”为核心的思想体系,反过来破

除“周礼”过时的内容。

孔子总结夏、殷、周的经验和教训,损益周礼,进行改革,建立了百世不能易

的学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,

可知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。”

孔子是革命的改革家。

伏尔泰评论:“那个圣人是孔夫子,……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

布了更有用的真理。”(《哲学辞典》)

孔子“宣布了”两个“真理”:其一,确立了阶级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准则;其

二,奠立下春秋战国诸侯相争时代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石,更为未来中国一统奠定了

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础。

中华民族历两千余载,尽管有暂时的分裂和外邦侵入,而终归一统,自强于世

界民族之林,就在于孔子学说。

宋代宰相赵普对宋太宗说:“臣有《论语》一部,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,以半

部佐陛下致太平。”

“定天下”是革命,“致太平”是强国。赵普将孔子学说垂范百世而不衰的社

会地位和历史作用,一语道破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